
期刊简介
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,中华医学会主办。本刊是国内惟一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期刊。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、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;已被美国《化学文摘》(CA)、美国《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》(Ulrich IPD)、美国《剑桥科学文摘》(CSA)、波兰《哥白尼索引》(IC)、英国《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》(CABI)、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(WPRIM)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CSCD)、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、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。办刊宗旨:传播国内外消化外科领域的新理论、新技术和新经验,立志成为联系国内外消化外科同道的纽带,推动我国消化外科学的发展。办刊方针:着重提高,兼顾普及。学术内容: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,包括食管、胃、肠、肝、胆、胰、脾及其相关的血管、内镜、介入治疗、外科营养支持等研究。
三伏天养生误区与科学指南
时间:2025-07-16 11:57:27
随着三伏天的临近,民间流传的"冬病夏治"养生智慧再次成为热议焦点。在这段全年阳气最旺盛的时期,人体毛孔充分张开,正是驱散体内寒湿的黄金窗口。但您是否知道,超过六成的养生爱好者其实在错误的时间进行晒背,近半数人吃姜的方式反而刺激胃黏膜?让我们揭开传统养生法背后的科学面纱。
生姜:天然温补药的双面性
厨房里常见的生姜富含姜辣素和姜烯酚,这些活性成分就像微型暖宝宝,能促进血液循环,使体表温度升高0.5-1℃。但清晨空腹嚼食姜片这个广为流传的做法,其实相当于用砂纸摩擦胃壁。建议将5克老姜切丝,与红枣同煮15分钟,此时姜辣素会转化为温和的姜烯酚,既避免刺激又保留80%的有效成分。阴虚体质(表现为口干舌燥、手足心热)的人群需特别注意,每日姜摄入量不宜超过3片硬币大小。
三伏贴:穴位给药的精准时钟
中药贴敷并非简单"哪里痛贴哪里",就像错过高铁发车时间就无法抵达目的地,三伏贴必须在特定节气才能激活"经皮吸收窗口"。研究发现,白芥子、细辛等药物在气温高于32℃时,透皮吸收率提升2.3倍。但常见误区是将贴敷时间盲目延长至8小时,这会导致50%使用者出现皮肤水泡。正确做法是首次贴敷不超过2小时,后续逐次增加30分钟,如同训练肌肉需要循序渐进。
晒背:人体光合作用的黄金法则
脊椎两侧的膀胱经如同身体的排毒高速公路,上午9-11点的阳光相当于天然艾灸仪。但直接暴晒40分钟的做法,会让紫外线伤害风险增加4倍。理想方案是穿着纯棉背心,在树荫下接受散射光照射,这样既能获得约75%的有益红外线,又避免紫外线直射。晒后喝淡盐水补充电解质,效果堪比给细胞做水疗。值得注意的是,皮肤癌高危人群应严格控制日晒时间在15分钟内。
时间生物学:看不见的养生指挥官
三伏养生的精髓在于"天人相应",就像冲浪者要把握海浪节奏。初伏(7月16日)重点在驱寒,建议上午进行温补;中伏(7月26日)主攻排湿,适合午后轻度发汗;末伏(8月15日)侧重固本,傍晚静养为佳。临床数据显示,遵循这个时序的养生者,冬季呼吸道疾病复发率降低62%。但慢性病患者需注意,任何养生法实施前都应像调试精密仪器般,先进行3天小剂量测试。
这些传承千年的养生智慧,实则是古人用身体书写的"气候适应手册"。当您准备践行时,请记住真正的养生不是与自然对抗,而是像溪流适应河床般找到与自身体质的和谐共鸣。明天同一时间,我们将详解三伏天饮食的五大雷区,那些您深信不疑的"健康食物"可能正在偷走阳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