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期刊简介
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,中华医学会主办。本刊是国内惟一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期刊。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、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;已被美国《化学文摘》(CA)、美国《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》(Ulrich IPD)、美国《剑桥科学文摘》(CSA)、波兰《哥白尼索引》(IC)、英国《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》(CABI)、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(WPRIM)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CSCD)、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、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。办刊宗旨:传播国内外消化外科领域的新理论、新技术和新经验,立志成为联系国内外消化外科同道的纽带,推动我国消化外科学的发展。办刊方针:着重提高,兼顾普及。学术内容: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,包括食管、胃、肠、肝、胆、胰、脾及其相关的血管、内镜、介入治疗、外科营养支持等研究。
秋日养生三件套:润燥、保暖、养脾胃
时间:2025-08-07 15:33:32
随着夏日的热烈逐渐褪去,秋日的凉意悄然浸润。季节更替之际,人体的阴阳平衡易受外界环境影响,尤其需关注润燥、保暖、调养脾胃三大养生重点。以下从饮食、起居、运动等多维度,为老年人、上班族及学生群体提供科学实用的养生方案。
润燥:以“润”为纲,平衡秋燥
中医经典《素问》提出“燥者润之”的原则,秋季燥邪易伤肺阴,引发口干、皮肤干裂、咳嗽等症状。润燥需分内外:外燥可轻宣润肺,如用桑杏汤(含桑叶、杏仁等)缓解干咳;内燥则需滋阴生津,沙参麦冬汤、增液汤等方剂能滋养脏腑。
饮食建议:
应季食材:梨、银耳、百合等白色食物擅养肺阴,可煮成羹汤;西瓜、黄瓜虽为夏季水果,但适量食用仍可辅助润燥。
药膳搭配:玉竹百合汤(玉竹15克、百合30克)适合阴虚体质;蜂蜜水晨起空腹饮用,既能润燥又可调理脾胃。
生活贴士:雾化吸入可快速缓解干咳,居家可用加湿器维持空气湿度。
保暖:防寒从“头脚”抓起
秋季昼夜温差大,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需重点防护。头部散热占全身30%,外出佩戴羊毛帽可减少热量流失;足部远离心脏,血液循环差,建议穿羊毛袜并睡前泡脚(水温40℃左右,时长15分钟),促进血液循环。
分层保暖策略:
肩颈:高领毛衣或围巾避免寒气入侵,预防颈椎病;
腹部:贴暖宝宝或穿护腰,防止胃肠受凉引发腹泻。
特殊人群注意:高血压患者需避免 sudden 温度变化,晨起时先在床边坐立1分钟再活动。
调养脾胃:食疗为主,动静结合
脾胃为后天之本,秋季进补前需先健脾。中医认为“脾喜燥恶湿”,但过度滋腻反加重负担,故宜选择平补食材。
推荐粥品:
1.山药粥:健脾益胃,改善消化不良;
2.小米粥:养胃生津,适合熬夜的上班族;
3.芡实薏米粥:祛湿健脾,学生族久坐湿重者可常食。
禁忌提醒:脾胃虚寒者慎用生冷瓜果,生姜红糖水可温中散寒。
群体定制方案
老年人:晨练选八段锦“两手托天理三焦”,配合按摩太溪穴(足内侧踝后方凹陷处)滋肾润燥。
上班族:办公室备麦冬茶(麦冬10克泡水),缓解电脑辐射导致的眼干;午休时按揉足三里(膝盖下3寸)健脾胃。
学生族:课间用枸杞菊花茶代饮料,护眼兼润燥;夜读时披薄毯护肩颈。
秋日养生如同精密调校的乐器,需顺应自然律动。从一碗温润的粥羹到一件贴身的毛衣,细微之处皆藏养生智慧。坚持三月,可感气血充盈,为寒冬打下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