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期刊简介
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,中华医学会主办。本刊是国内惟一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期刊。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、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;已被美国《化学文摘》(CA)、美国《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》(Ulrich IPD)、美国《剑桥科学文摘》(CSA)、波兰《哥白尼索引》(IC)、英国《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》(CABI)、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(WPRIM)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CSCD)、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、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。办刊宗旨:传播国内外消化外科领域的新理论、新技术和新经验,立志成为联系国内外消化外科同道的纽带,推动我国消化外科学的发展。办刊方针:着重提高,兼顾普及。学术内容: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,包括食管、胃、肠、肝、胆、胰、脾及其相关的血管、内镜、介入治疗、外科营养支持等研究。
2025卫生高级职称评审启动 三大变化引关注
时间:2025-08-25 10:42:14
近日,北京、上海两地人社局相继发布2025年度卫生高级职称申报通知,标志着新一轮职称评审工作正式启动。与往年相比,今年面审环节新增临床病例三维重构演示要求,论文答辩采用"双盲抽题"模式,这些变化让不少申报者感到既期待又紧张。
申报时间轴与关键节点
北京市申报窗口期为3月15日至4月30日,上海市采用分批次受理方式,三甲医院骨干医师通道3月1日已开启。错过申报时间就像错过高铁班次,即便材料再优秀也无法补票。两地均要求继续教育学分达到25分以上,相当于完成约200学时的专业培训。
面审环节的三大革新
今年最显著的变化是新增数字化诊疗能力考核。申报者需在10分钟内,通过医疗影像系统完成典型病例的三维重建演示。这就像要求厨师不仅要会做菜,还要能解析每道工序的分子结构。专家评审组将重点观察病例选择的典型性、重建操作的规范性以及临床思维的逻辑性。
论文答辩的双盲机制
取消以往提前公布答辩题库的做法,改为现场随机抽取临床场景题+基础研究题组合。评审专家库增加省外专家比例至40%,申报人与评委双向匿名。这种设计就像学术版的"盲品测试",真正考验申报者的临场应变能力。建议提前准备3-5个典型病例的完整诊疗逻辑链,并熟记自己近三年论文的核心数据。
材料准备的避坑指南
北京要求提交的DRG分组诊疗案例中,必须包含2例以上疑难病例转归分析。上海则特别看重多学科协作(MDT)参与证明,建议用甘特图形式展示在病例救治中的具体贡献。材料审核如同过安检,任何模糊不清的复印件、未盖章的协作证明都可能触发"人工复检",导致评审进度滞后。
继续教育学分换算技巧
参与国家级学术会议每次可获3分,但线上会议折半计算。发表SCI论文可兑换15分,不过要注意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的区别。就像集邮不能只盯珍稀票种,聪明的申报者会组合使用论文发表、技术帮扶、教学带教等多种方式攒够学分。
两地通知均强调破除"唯论文"倾向,上海市特别列出可替代成果清单:包括主导制定的诊疗规范被省级以上机构采纳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获得省级表彰等。这些变化传递出明确信号——职称评审正在从"笔杆子"竞争转向"真本事"较量。
面对越来越精细化的评审标准,建议申报者建立三个清单:成果证据清单(按评分标准逐项对标)、时间管理清单(细化到每周准备进度)、风险预案清单(如遇材料驳回的快速响应方案)。距离申报截止还有足够时间,但需要像准备手术方案那样严谨规划每个步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