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期刊简介
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,中华医学会主办。本刊是国内惟一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期刊。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、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;已被美国《化学文摘》(CA)、美国《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》(Ulrich IPD)、美国《剑桥科学文摘》(CSA)、波兰《哥白尼索引》(IC)、英国《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》(CABI)、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(WPRIM)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CSCD)、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、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。办刊宗旨:传播国内外消化外科领域的新理论、新技术和新经验,立志成为联系国内外消化外科同道的纽带,推动我国消化外科学的发展。办刊方针:着重提高,兼顾普及。学术内容: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,包括食管、胃、肠、肝、胆、胰、脾及其相关的血管、内镜、介入治疗、外科营养支持等研究。
泡腾片服用常见误区及正确方法
时间:2025-08-27 14:32:46
误区一:直接口服或含服泡腾片
危害分析
泡腾片含有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等崩解剂,遇水后迅速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。若直接放入口腔,会在唾液中发生反应,短时间内生成大量气体,可能导致:
气道堵塞引起窒息(尤其儿童和老年人风险极高)
胃肠道不适(腹胀、腹痛、打嗝)
食道黏膜损伤
典型案例
2017年央视《见证》报道:18个月大婴儿因直接吞服泡腾片导致窒息死亡,抢救无效
2022年西安某医院案例:成人直接吞服阿司匹林泡腾片后出现严重呛咳,需紧急抢救
权威警示
国家药监局明确指出:"泡腾片严禁直接口服或含服,特别是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"(2023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)
误区二:使用热水冲泡泡腾片
危害分析
维生素类泡腾片(如维生素C)遇高温易氧化分解,药效损失可达30%-50%
部分药物成分在高温下会发生化学变化,可能产生有害物质
高温会破坏泡腾片的崩解平衡,影响溶解速度和效果
科学依据
维生素C在60℃以上环境中稳定性显著下降,80℃以上几乎完全分解
泡腾片崩解原理是酸碱反应,无需高温辅助,40℃以下温水即可满足需求
正确做法
使用40℃左右的温开水(手感温热不烫)冲泡,水量以150-200毫升为宜
误区三:未完全溶解就饮用
危害分析
未溶解的药物颗粒可能刺激口腔和食道黏膜
继续崩解产生的气体可能引起呛咳或腹胀
药物分布不均可能导致局部浓度过高,增加不良反应风险
识别方法
观察气泡状态:完全溶解后气泡会自然消失,不再有"滋滋"声
等待时间:一般需要1-5分钟,具体以气泡完全消失为准
正确步骤
1. 将泡腾片放入温水中
2. 等待至气泡完全消失(约1-5分钟)
3. 轻轻搅拌后饮用
正确服用方法总结
基础步骤
1. 准备150-200ml温开水(40℃左右)
2. 将泡腾片放入水中
3. 等待1-5分钟至完全溶解
4. 搅拌均匀后立即饮用
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儿童:必须在成人监护下服用,严禁自行取用
老年人:建议使用带刻度的杯子,确保水量和溶解时间
心脑血管疾病患者:注意泡腾片中的钠含量,每日摄入量不超过推荐值
储存要求
密封保存在干燥处,避免潮湿
远离儿童可接触区域
开封后尽快使用,避免长期存放
权威来源
国家药监局2023年公众十大用药提示
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药学部研究
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管中药师建议
《中国药典》泡腾片剂型使用规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