期刊简介
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,中华医学会主办。本刊是国内惟一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高水平专业期刊。该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、中国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;已被美国《化学文摘》(CA)、美国《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》(Ulrich IPD)、美国《剑桥科学文摘》(CSA)、波兰《哥白尼索引》(IC)、英国《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》(CABI)、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(WPRIM)、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(CSCD)、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、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收录。办刊宗旨:传播国内外消化外科领域的新理论、新技术和新经验,立志成为联系国内外消化外科同道的纽带,推动我国消化外科学的发展。办刊方针:着重提高,兼顾普及。学术内容:涵盖消化外科各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,包括食管、胃、肠、肝、胆、胰、脾及其相关的血管、内镜、介入治疗、外科营养支持等研究。
往期目录
-
2002
-
2003
-
2004
-
2005
-
2006
-
2007
-
2008
-
2009
-
2010
-
2011
-
2012
-
2013
-
2014
-
2015
-
2016
-
2017
-
2018
-
2019
首页>中华消化外科杂志

- 杂志名称:中华消化外科杂志
- 主管单位:中国科学技术协会
- 主办单位:中华医学会
- 国际刊号:1673-9752
- 国内刊号:11-5610/R
- 出版周期:月刊
期刊荣誉:科技期刊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:上海图书馆馆藏, 国家图书馆馆藏, CA 化学文摘(美), 知网收录(中), 哥白尼索引(波兰), 万方收录(中),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(含扩展版),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, 剑桥科学文摘, 统计源核心期刊(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), 北大核心期刊(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), 维普收录(中)
皮下引流管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预防腹部Ⅳ类切口感染的前瞻性研究
李清汉;甄作均;吴志鹏;陈焕伟;李梅生;陈应军;计勇
关键词:外科伤口感染, 腹部Ⅳ类切口, 引流, 负压吸引, 冲洗
摘要:目的 探讨皮下引流管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预防腹部Ⅳ类切口感染的应用价值.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7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3例腹部Ⅳ类切口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,采用随机、单盲对照法,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.患者均行开腹手术,试验组患者术后采用皮下留置引流管,术后行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的方法;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传统关腹方法,未留置皮下引流管.记录患者术前Hb,术前Alb,美国麻醉医师学会(ASA)分级,术后1、3、7dHb和Alb,观察术后患者切口感染及细菌培养情况.患者均于出院后定期门诊复诊,每2周复诊1次,复诊至切口拆线后3个月.记录拆线后3个月内有无并发症发生.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-±s表示,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;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(Qn)表示,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.重复测量的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,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.结果 123例患者纳入研究.65例试验组患者术后1、3、7dHb分别为(111±15)g/L、(107±18) g/L、(108±13) g/L;58例对照组患者分别为(112±13) g/L、(106±16) g/L、(106±12)g/L,两组趋势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F=0.124,P>0.05).试验组患者术后1、3、7 d Alb分别为30 g/L(26 g/L,32g/L)、31 g/L(28 g/L,33 g/L)、35 g/L(32g/L,37 g/L);对照组分别为30 g/L(25 g/L,32g/L)、32g/L(29g/L,33g/L)、37g/L(32g/L,38g/L),两组趋势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F=0.007,P>0.05).试验组术后4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;对照组12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,两组比较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x2=2.723,P< 0.05).患者感染均发生在术后4~6d,感染均只限于皮下组织,未达肌肉层或以下组织,全部敞开引流后行清创缝合,均治愈.患者均未发生再次感染.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,均于术后7~9d拆线.切口细菌培养结果:大肠埃希菌8例(其中大肠埃希菌合并粪肠球菌1例、大肠埃希菌合并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1例),铜绿假单胞菌1例,肺炎克雷伯杆菌2例,鲍曼不动杆菌1例,阴沟肠杆菌1例,无细菌3例.所有患者切口愈合拆线后随访3个月,随访期间患者均生存,未发现再次感染、切口裂开、切口疝等并发症.结论 皮下留置引流管行持续冲洗及负压吸引操作简单,能有效降低腹部Ⅳ类切口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.
友情链接